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日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当前,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指出: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目前,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成为劣五类,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世界10大城市中,中国占3座城市,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
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以后,中国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占GDP的13%。“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使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环境容量达到极限,造成了灾难性问题。
“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魏复盛说。他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清华大学教授陈吉宁提出了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四个“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新华网)